針刺治療咳嗽      陳家澤

入門聽咳嗽,醫生眉頭皺。這是顯示治療咳嗽之不容易,雖然為醫者辨証論治正確而咳嗽可治,但由於肺為嬌臟,稍過寒熱潤燥,則又發而為咳嗽。因此,坊間常有偏方氣死名醫之說,此實為誤解,認定那偏方可以治療所有不同病因而引發的咳嗽,持偏方者更常以為如獲至寶,凡咳可止,殊不知可能傷人於無形。

中醫之道並非單是止咳,而是調治五臟六腑以和肺系而止咳。咳嗽是呼吸系統(肺系)疾病的主要症狀,臨床多分為:外邪侵襲而引的外感咳嗽;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的內傷咳嗽,兩者亦可相互影響,如外邪遷延過久,可轉化為內傷咳嗽;若肺虛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引發咳嗽。前人認為咳是有聲無痰;嗽是有痰無聲。

若以針灸治療,外感咳嗽者宜疏風解表,宣肺止咳,經脈主取手太陰、手陽明,穴位主用列缺、合谷、肺俞。列缺為肺經之絡穴,合穀為大腸經之原穴,原絡相配,能增強宣肺解表之力;肺俞乃肺之背俞穴,能通調肺氣而止咳。若風熱者宜毫針疾刺瀉法,亦可加大椎;若風寒者宜留針或針灸並用或及背部腧穴行拔火罐,亦可酌加風門。若有咽喉痛者,加上少商放血。

至於內傷咳嗽者則宜肅肺理氣,化痰止咳,經脈主取手足太陰,穴位主用太淵、三陰交、肺俞。太淵為肺經原穴,是肺臟原氣所經過與留止之處,故能肅理肺氣;三陰交能疏肝健脾補腎,故可理氣化痰止咳;肺俞為肺之背俞穴,陰病治陽,調理肺氣,清肅令行,咳嗽自止。毫針平補平瀉,或可加灸。如屬於痰濕侵肺者,可加豐隆、陰陵泉;屬肝火灼肺者加行間、魚際;屬肺陰虧虛者加膏肓、太溪;屬咯血者加孔最。

筆者認為咳嗽除注意其屬外感咳嗽或內傷咳嗽,還須留心其屬虛証咳嗽或實証咳嗽,故此在治療時採取虛証者補之,實証者瀉之,虛實挾雜者觀其虛實比重而補瀉兼施,療效才可持久。最後,更要知道咳嗽可見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,臨床診斷必須明確,在必要時也需配合藥物治療。治療期間亦需禁煙酒、避風寒、重保暖、調情志等。

 

 

作者簡介:陳家澤   香港針灸學會會長;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碩士、針灸學博士;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博士;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。